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课程思政专题研究

  • 《中国民族音乐》融入课程思政的创新与发展路径探究

    张岚;

    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地域、风俗、信仰等特征,也寄托了本民族的情感、理想、价值观等内涵。在音乐教育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充分挖掘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思政元素,促进大学生在提升音乐素养、掌握音乐技巧的同时,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成自身精神追求,实现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双向融合、双向奔赴。本文紧密结合当前高等院校中国民族音乐教学实际与发展规律,探讨了将中国民族音乐融入课程思政的可行性与具体措施,以期为推动课程思政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2024年02期 v.23;No.89 1-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4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 ]
  •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内容设计与评价研究——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徐枫;毕厚煌;

    高校劳动教育是一项集理论知识、劳动技能、思政育人等方面内容于一体的系统化教育工程,通过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方面,需要立足教学内容同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塑造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模的价值观,凸显课程思政育人作用。文章以劳动教育课程思政内容设计为基础,树立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探索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路径,实现劳动育人目的,全面构建“大思政”新格局。

    2024年02期 v.23;No.89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新时代高职院校显隐融合法治教育模式研究

    杨丽;

    法治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是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职业教育人才的本质要求。高职院校是青少年普法的重要阵地,针对高职院校法治教育形式单一、育人效果不佳等问题,显隐融合的法治教育模式,有利于引导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仰,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2024年02期 v.23;No.89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3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科学与技术研究

  • 基于深度学习的排水管道缺陷检测算法对比研究

    黄琼;郑耀先;宋文博;潘刚;郭帅;

    管道的缺陷检测是城镇排水管道检修和维护的前提,通过准确的缺陷检测技术有利于推动城市管道的建设工程质量。相较于传统的缺陷检测方法,深度学习算法能提高缺陷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研究基于管道实测缺陷数据,使用面向排水管道缺陷检测的图像语义分割算法和基于异常检测和半监督学习的排水管道缺陷多分类算法,以检测准确率、精确率和召回率为评估指标,分别检测错口、破裂和支管暗接三类管道缺陷,对比分析两种算法对管道缺陷的检测性能。研究发现,面向排水管道缺陷检测的图像语义分割算法是较为理想的管道缺陷检测模型。

    2024年02期 v.23;No.89 15-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4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铜-镍中间层对钛/钢激光焊接头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周自宝;

    文章采用添加铜-镍作为中间层的激光热导焊工艺制备钛/钢搭接焊接头,通过改变激光功率对焊接接头组织与性能的变化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铜-镍中间层的加入改变了钛/钢激光焊接熔池的组织形貌以及元素分布情况,通过SEM、EDS、XRD等对熔池各区域检测分析,发现在靠近钛母材一侧形成了Ti-Ni、Ti-Cu等新相,有效抑制了Fe-Ti二元脆性相的产生,通过力学实验发现激光功率为2900W时,钛/钢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最好,最大剪切力为1845.02N,说明铜-镍中间层的添加改善了钛/钢异种金属的焊接性。

    2024年02期 v.23;No.89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7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低空空域无人机实时智能检测系统设计与研究

    李文明;刘小虎;黄章进;

    针对低空空域无人机检测的识别率低、反应速度慢等问题,本文设计并试验了一套低空空域无人机实时智能检测系统,包括监控数据采集、视频数据处理、无人机数据集、预训练模型、迁移学习训练、训练结果分析、系统集成展示的完整流程,分析并确定了无人机检测场景的关键性能指标,对基于YOLOv5的模型参数量进行了估算,并在实际场景下的3D地图中展现了无人机检测和路径跟踪的过程。实验数据表明,在指定最低召回率为90%的条件下,置信度为53%,对应的精确率为96%,同时系统在校内测试环境下集成运行正常,满足低空空域无人机实时智能检测场景的要求。

    2024年02期 v.23;No.89 26-3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7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经济与管理研究

  • 基于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的增量成本与收益模型研究

    郑双七;吴群;陈馨怡;

    基于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理论,以现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基础,分析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内增量成本与增量收益,构建经济性评价模型,并对某绿色建筑项目进行评估与分析,打破绿色建筑“高消费”的固有模式,推动绿色建筑市场化、普及化,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加速低碳经济转型。

    2024年02期 v.23;No.89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3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区域数字经济与人口可持续发展耦合空间差异动态演化分析

    张根瑜;冯江华;

    数字经济不仅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核心引擎,更是人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催化剂。文章使用2012—2022年30个省份数据分析数字经济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的耦合空间差异动态演化。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普遍呈上升态势,但省域间数字经济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的总体差异却呈现扩大趋势。同时数字经济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本文的边际贡献一是研究数字经济与人口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二是研究数字经济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特征。

    2024年02期 v.23;No.89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7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文化与文学研究

  • 清初相国李天馥词作特点探析

    孔德洁;

    清初相国李天馥以诗名世,其词亦别具特色。《容斋诗余》《全清词》共收录李天馥词137首,按照内容可分为闺情艳情词、赠别酬唱词、咏物感怀词,体现出以小令中调为主、酷爱集句词、诗庄词媚的艺术特色。清代及近代名家词选中多有收录他的词作,他在清初词坛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文章旨在系统梳理李天馥词的基础上,对他的词作特点进行研究,考察他在清初词坛的作用及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清代词坛文风变革提供帮助。

    2024年02期 v.23;No.89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3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黄梅戏短视频传播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桂佳;

    基于网络主流短视频平台传播数据的考察分析,文章从整体态势、内容特点、传播主体等角度描述黄梅戏短视频传播现状,揭示黄梅戏短视频传播存在的内容质量不高、同质化严重、线上线下联动不足等问题,最后深入结合黄梅戏特点,从提升文化内涵、做好内容创新、建立多主体协同发展的传播机制等方面,提出黄梅戏短视频传播对策。

    2024年02期 v.23;No.89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2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生活即艺术——晚明文人生活美学的精神旨归及当代意义

    刘丽丽;

    “天崩地解”“王纲解纽”的晚明时代,文人们受启蒙思潮影响,并依托经济社会的发展,开启日常生活审美化风尚。文章从晚明生活美学的文化土壤出发,揭示这种风尚是晚明文人个性解放、正视需求的表现,折射出他们反抗世俗、超越世俗的价值意图,承载着他们的精神寄托。晚明文人“生活美学”所表征的对个体价值的体认及尊生的旨归,面对现实困境的精神选择与审美取向,对生活的热爱态度及对生活智慧的经验总结,对当代美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参鉴意义。

    2024年02期 v.23;No.89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5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高职研究

  • “BIM+创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及实施研究

    张坛柳;孙鑫;

    随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现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升现有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以满足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需求,是职业本科教育是否能顺利发展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采用信息化手段将现有的建筑专业职业教育课程进行升级,以建筑信息模型(BIM)在智能建造职教本科课程建设中的运用为例,分析“创客空间”与BIM结合的发展趋势,构建“BIM+创客”融合的职教本科课程体系并实施。本研究可为其他学科专业职业教育课程升级提供参考,助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4年02期 v.23;No.89 58-6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4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面向经济欠发达地区纺织服装产业高职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皖北地区为例

    徐若瑶;汪邦海;陈秀芳;

    纺织服装产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担负着稳民生促就业的重要使命。文章以皖北地区为例,在梳理皖北地区2019-2022年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数据后,认为该地区纺织服装行业目前存在利润下滑、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等劣势。企业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而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此,文章基于皖北地区纺织服装人才新需求来探究高职院校“三阶段技能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优化人才培养方法,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纺织服装产业高职技术人才培养质量。

    2024年02期 v.23;No.89 63-6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4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高等职业院校以教师为先导培养高端工匠型人才的实践研究——以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郭德法;章袖;王燕平;

    在职业教育领域,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是建设卓越教育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文章结合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工匠型人才的实践,以培育良匠之师为先导,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双师双能教师团队,探索培养高端工匠型人才的实践路径。在教学实践研究中,坚持德技并修,构筑“匠心”“匠德”“匠术”“匠行”四维育人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四级竞赛(院赛-省赛-国赛-世赛)和赛证融通等机制不断强化高端工匠型人才培养质效,激励更多大学生走向技能报国之路。

    2024年02期 v.23;No.89 67-7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高等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适应性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万林;倪朦;

    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要技术技能人才支持,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任务,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培养上还存在诸多问题,专业布局结构与产业匹配度有待加强、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融合度不高、人才培养规模结构与人才需求契合度有待提升。高职院校应对接地方产业发展,优化专业布局结构,构建高质量新能源汽车专业群,提高专业与产业协调发展的适应性。

    2024年02期 v.23;No.89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3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教育与教学研究

  • 具身认知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究

    陈一乔;

    本文在具身认知理论的框架下,深入剖析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内容、形式和策略。通过使用基于具身认知理论设计的新式教育手段,结合融入传统文化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构建了一个涵盖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格局,旨在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创新的思考和策略。

    2024年02期 v.23;No.89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4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 ]
  •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困境及有效途径研究

    李铄;姚莉;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虚无主义、精致利己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以更隐蔽的方式危害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错误国际舆论消解部分大学生爱国主义主体意识;个别大学生爱国主义实践行为存在偏离理性现象。面对现实困境,如何引导好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国家观主体意识,明晰爱国主义实践有效途径,对于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024年02期 v.23;No.89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4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 ]
  • “两个结合”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探究

    袁春梅;

    “两个结合”指“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是立足时代新潮、传达中国声音的需要,是坚守文化根脉的举措。文章从教师、教材、教法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旨在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优势和特点,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

    2024年02期 v.23;No.89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6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倪银珠;王军;屠欢;

    “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文章针对当前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岗课赛证”融通不足的问题,提出立足岗位能力要求,将“赛证”内容及标准充分融入教学,重构课程体系,加强产教融合和理实一体教学,构建实施以“岗”为方向,以“课”为核心,以“赛”为标杆,以“证”为检验的“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更好地实现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024年02期 v.23;No.89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5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