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宗瑞;李燕;丁珊珊;
安徽是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大省,开展安徽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进路研究,有助于促进遗产的传承保护及农业强省与乡村振兴建设。“安徽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是我国首个以渔业为主体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具有千年的历史传承,在世界范围内都极具独特性。文章以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为例,从对标GIAHS相关标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大国际宣传,做好相关产品国际推广,拓展国际旅游五个方面,探讨其国际发展进路,希望为安徽及其他省市和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
2025年01期 v.24;No.92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2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金龚磊;
晁衡(阿倍仲麻吕)作为日本遣唐使群体中的特殊个案,其长达五十四年的留唐经历为研究跨文化语境下的身份认同问题提供了典型样本。通过考辨晁衡在唐朝的仕宦轨迹、交游情况以及诗文创作三重维度,可看到外来精英在唐代的接纳困境。安史之乱前晁衡历任官职实权较少,体现唐朝“重其才而限其权”的态度;唐朝文士与其交游时始终存在“私人情谊”与“国家立场”的认知裂隙。这种情况直接形塑了晁衡诗歌中“忠孝两难”的双重文化身份书写。安史之乱后,晁衡通过政治站位的精准选择突破身份桎梏,完成从“文化他者”到“王朝忠臣”的身份重构。
2025年01期 v.24;No.92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5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李沅直;
纵观整个清代贵州书法家群体,郑珍、莫友芝二人的成就显著。郑、莫二人的书法风格共同点在于三个方面,其一推崇苏轼笔意,其二擅长馆阁体书风,其三篆书多呈现出“二李”风格。而不同之处在于莫友芝认为书法创作“信碑不信帖”,郑珍则是帖学的坚守者。造成二人书风共同之处的原因首先在于接受了以馆阁体书法作为主要书法教学内容的官学教育,其次在文学与理学方面有相似的崇宋情结,此外二人的书法交游范围和对象均有不同,从而使得二人的书法创作有所不同。
2025年01期 v.24;No.92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2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鄢志伟;
江东之是晚明贵州文学与文化的重要代表,其在政治及文学创作方面都有突出成就。江东之的散文具有鲜明的儒学内涵,不仅倡礼教、重教化,体现儒家德治、博爱、厚生精神,还关注现实、批判现实,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风雅精神,更关心民瘼,展现儒家正义、忠恕、仁爱思想,体现了儒学与文学之间的紧密互动。
2025年01期 v.24;No.92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5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