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与助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1 ***2
(1*****高等专科学校,合肥,230011;2*****学院,亳州,236800)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着忽视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大学生自助能力和助人能力培养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建立以“自助”与“助人”为核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并从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拓展教学空间和革新考评方法四个方面提出了实现这两大目标的途径。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自助;助人;大学生
教育部于2011年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忽视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个体心理保健意识轻社会服务能力培养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甚至使课程教学流于形式。本文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尝试以大学生为主体提出新的课程教学目标,并给出实现目标的路径。
1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过分强调教育对象“应该”如何,忽视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但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仍然多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1],把大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的个体,过分强调甚至要求大学生“应该”如何。已进入青年期的大学生,在经历高考重压后对学习的自由有强烈的渴望。在其主动性、自觉性和自主性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尊重的条件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很容易成为“可听可不听”的课程。在教育实践中,多数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知识仅仅是被动接受教育、接受知识的客体,而非自觉完善自己的主体,这一现状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失去了应有的活力。
1.2 强调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忽视了自助能力的培养
按照《基本要求》规定,许多高校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但普遍存在着明显的课程化和知识化的倾向。由于教学内容、授课形式等固有模式的禁锢,这些课程虽能够帮助大学生学习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知识,但大学生在心理调适和自助能力提高方面仍然很少顾及。限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生师比(教育部要求不低于3000:1),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总体上也主要以预防治疗为主、发展成长为辅。如果把不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比作是在水泥板上种庄稼,那么,忽视能力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只播种子不施肥、浇水、给阳光。
1.3 强调大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的培养,忽视其心理助人能力的养成。
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工作,关注的重点对象是少数的、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人群。对其余的大多数学生,强调的多是其个性心理的发展。由此可以说,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总体上过于强调对学生个体的培养,而且往往仅限于自我心理保健意识的培养。作为成年人,大学生的个性心理趋于成熟,具有一定的助人能力,且有较强的服务社会、自我实现的需求。黄希庭等(2011)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研究结果也表明,大学生群体有较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和较高的心理健康服务意愿;在希望获得心理健康服务的方式和途径方面也有向同学朋友咨询的需求[2]。笔者认为,大学生毕业后,他们能利用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帮助身边的人,会更全面地彰显本课程的社会价值。但是,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对大学生在心理健康领域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方面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总结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对《基本要求》中课程教学目标的粗浅理解,仅注重完成《基本要求》的一些指标,却忽视了大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也偏离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笔者认为,确立以“自助”与“助人”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既能确保《基本要求》中教学目标的实现,培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又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1 自助
自助是指大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能自觉主动地寻求自我帮助,发掘自身心理能量,积极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实现自我成长。自助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自我成长的自觉性,促进其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发展,保持身心的和谐状态,促进自身发展。笔者认为,自助这一目标又可分为四个具体目标:自我认知与发展、压力应对、情绪调节和生涯规划与发展。
在自我认知与发展方面,课程教学要帮助大学生对自己的生理条件、学习能力、个性、人际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状况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地认识,敢于剖析自我,积极地接纳自我,对未来乐观,并不断地提升自我。在压力应对方面,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大学生全面地认识压力、真实地体验压力、有效地管理压力,对压力源以及自己对压力的处理能力和压力应对的结果进行理性的评价,提高学生对压力的认识及应对能力。在情绪调节方面,课程教学要帮助大学生能够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能够根据情境需要建设积极的情绪环境和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对自己给予包容和肯定,对真、善、美倾注更多的关注和追求,在日常生活中,与同学、老师、家人和朋友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关注社会和他人并尽可能给予别人帮助,等。这样,大学生就可以更好地调控自己的情绪状态,保持愉悦的心境。在生涯规划与发展方面,通过课程教学帮助大学生在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环境的基础上,对学习、职业、爱情和未来的生活进行系统规划,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和工作发展计划,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2.2 助人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帮助大学生实现自助,还需要帮助大学生学会助人——在助人过程中完善自我,在助人过程中成就自我。助人目标的实质是指大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助人技能,在心理健康方面给予他人力所能及的关心、支持和帮助[3]。
大学生在实现心理自助的同时,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助人,对于受助者摆脱心理困扰和助人者心理健康发展都具有良好的作用。但笔者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在“是否愿意助人”和“是否有助人能力”两个问题的回答上,多数同学的答案是含糊不清的。由此,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助人能力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细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助人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目标:首先是了解心理助人的意义和价值,形成心理助人的意愿。大学生心理助人的对象主要是同学、朋友和家人,其意义和价值在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各方积极、健康地发展。具有助人意愿和行为的大学生更容易获得同伴、老师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其次是掌握心理助人的原则,具体包含保密的原则、尊重的原则、理解的原则、无条件接纳的原则、中立原则和助人自助的原则。再次是掌握心理助人的方法与途径。大学生心理助人是指采用心理学方法帮助同学、朋友或家人解决心理问题,需要大学生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知识,能采用提问、倾听、释义、澄清、情感反应、复述、具体化、自我暴露、面质、积极关注、概述、阻抗解决技术、非语言技术等给予受助者心理援助。最后,是在心理助人过程中有效地实现自助。大学生是非专业的心理助人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帮助大学生掌握处理助人过程中可能感染到的负性情绪和移情的技巧,从受助者的经历中获得正能量,在切实帮助同学、朋友、家人和其他人群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促进自我的健康成长。
3实现自助与助人教学目标的途径
3.1调整教学内容
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多为一个模式,即为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和知识,在教学中罗列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意义以及大学生常见的各类心理问题的成因和应对策略。显然,教学内容的整齐划一,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失去作为学习主体参与教学的主动性。要实现“自助”和“助人”的课程教学目标,需要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时,除了安排大学生必需的心理健康知识外,还应增加培养其心理自助与助人的意识和能力方面的各项内容,如在讲授心理健康教育意义时,强调心理自助的重要性;在讲解各类心理问题应对策略时,训练大学生的自助能力——如自我觉察法、动机激发法、心理健康体检法、认知调整技术,等;在心理咨询与辅导教学模块中,增加助人技能的教学内容——对哪些人实施心理援助,在助人时应坚持哪些原则、采取哪些方法、注意哪些问题,以及如何在助人过程中实现自我完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等等。
3.2改革教学方法
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仍然是一种主要方法,在理论知识讲解、案例分析乃至自助与助人技能训练中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以“自助”与“助人”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更加注重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心理自助和助人能力的训练。这些目标的实现,仅靠讲授是无法完成的。在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讲授之外,采用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训练更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在以教师引领为主的基础上,再积极引导大学生的同伴和家长等重要他人参与教育活动,则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训练、掌握应对自身心理问题的技能,以及实施心理助人的原则、方法和注意事项,促进其由个体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3.3拓展教学空间
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成为一个能适应现实生活、心理健康的人。由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空间也不能局限于课堂和教室。把课程教学空间从课堂拓展到课外,从教室拓展到校园、宿舍,从学校内拓展到校外的家庭和社区,从现实生活拓展到网络空间,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在现实生活中学会自助与助人的技能。王永(2008)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校园内实施大学生同伴心理互助,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助人能力[4]。大学生通过帮助家人、朋友以及社区中需要心理援助的人,如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福利院儿童,等,也有利于他们社会认知和个性心理的发展,以及心理助人能力的提升。开辟网络教学空间,则有利于大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和新媒体,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获得想要的信息,实施自助。
3.4革新考评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框架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评多以教师的终结性评价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难以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及发展的过程性,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以“自助”与“助人”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评过程中,首先要把考评的内容从单一的知识掌握程度扩大到心理健康水平以及自助与助人能力的变化,不再根据一张试卷或一篇总结下定论。配合这一变革,就需要增加考评的主体,即,除教师评价外,还要将学生及其同伴、家长乃至其他相关人员列为考评主体,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自助能力和心理助人能力的综合评价。此外,在考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如,以入学心理普查的结果作为基线,在教学过程中记录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对照基线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黎芳.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定位与构建[J].宜春学院学报,2012(6):135-139.
[2] 黄希庭,郑涌,罗鸣春,等.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与评估[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5.
[3] 王永.自助助人,助人自助[J].教育探索,2009(4):125—127.
[4] 王永.大学生同伴心理互助实验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8(6):48—50.
Self-help and Help—Teaching Objective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Their Realizing Ways
****1 *****2
(1 ******Education College, Hefei, 231635; 2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Bozhou, 236800)
Abstrac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ourse teaching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system of teaching objective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hich is with “Self-help” and “Help” as the core. Its realizing ways include adjusting teaching content, reforming teaching method, widening teaching space and innovating teaching evaluation method.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eaching objective; self-help; help; undergraduate
收稿日期:2014—03—21
[*]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教学团队项目(2013jxtd049)和安徽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项目(2012gxk142)资助。
作者简介::**(1974—),男,安徽灵璧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与促进。
|